close
孩子的教養問題,如同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一樣。坊間教育的書籍,說法也很兩極,單就孩子是否該單獨入睡這一件事,專家們的說法也可以南轅北轍。我相信,世上並不存在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方法,應該去思考的,應該是一種理念,是一種意識,那是一旦成立便不容易輕易動搖的觀念。只要父母心意堅定,這就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中心價值所在。
寵溺,很多人說我寵孩子,我也從不否認。
事實上,從很多生活上的例子上看來,例如:本來可以自己吃飯卻要媽媽餵、媽媽叫她收玩具要叫第三次才有反應、半夜可以自己去尿尿卻要媽媽背、罰站時一直看著媽媽求救、爸爸在時規矩有禮貌的妞,在媽媽同學會單獨帶她去餐廳時卻有如脫韁野馬....在在都顯示有”吃定媽媽”的意味。所以我不想為自己寵孩子的行為辯護,因為那是事實。我也不想說自己比起那些”更”寵小孩的媽媽,我已經怎樣怎樣....,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比較。
知道孩子不怕我,但是並不表示我無法讓孩子聽話,只是方法不同而已,我總是希望在不用打罵體罰的情況下,說道理讓孩子接受,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走。雖然我必須承認有些情況下爸爸的”家法”(那根紙捲的空心棍子,打起來砰砰有聲,其實不太痛)很有用。尤其爸爸不在,孩子直接挑戰我容忍的極限時。
自己並不是那種一味順著孩子、讓孩子無法無天的媽媽,對於不應該有的行為,我是會出聲喝止甚至予以處罰的。只是我的耐心與尺度都比家裡的嚴父要寬許多,所以爸爸在的場合,往往等不到我罵人,爸爸已經發出震天雷響(那種驚天動地的氣勢,猶如兩個男人要打架一樣的,司空見慣的我是不當一回事啦!但是孩子還那麼小,萬一嚇破膽怎麼辦?)。做媽的我,要與爸爸立場一致,才不會讓孩子產生混淆的價值觀,所以要救她也不能太明顯,但往往看到妞哭的委屈模樣,對於爸爸太兇、太大聲的罵人,我也覺得很心疼。
對於”吃定媽媽”這件事,我其實覺得也並不是什麼壞事,因為這表示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個角落,是她可以撒嬌、使壞、任性的(無傷大雅的小小寵溺卻有助孩子的安全感,又何樂不為呢?);反過來說,不也可以說是孩子已經漸漸接受社會化的行為標準了嗎?因為在媽媽以外的地方,她知道她”一定”、”必須”乖,媽媽在的地方,只是多一些彈性罷了!
有幾個對孩子的態度是我認為對的,也實際執行的:
1.不在孩子面前批評我個人主觀上不喜歡的人
孩子很容易受父母的影響去討厭某人,如果只是為了宣洩大人的情緒,對孩子沒有幫助,就不需要說出來吧!
像有個朋友跟先生及公婆一起住,婆媳間有些摩擦,也覺得婆婆對女兒的孩子(外孫)總是比對自己的孩子好,於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是,三歲的孩子有一次就天真的問阿嬤:”阿嬤!為什麼你都不喜歡我跟我媽媽?”,言下之意,是說阿嬤比較疼姑姑跟姑姑的孩子。我覺得,大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愛恨情仇反映在孩子身上,讓孩子提早學會怨與恨,無形中,讓孩子得到的福氣變少。最可怕的,是看到自己的母親人前人後截然不同的表現,對虛偽這件事還懵懂無知的孩子,可能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感與價值的緩淆。
2.畫定”不可以”的範圍
限制孩子一天吃幾顆糖(麥當勞或龍眼乾、或其它她喜歡吃,但吃多不健康的食物)、大致固定的生活作息、不要製造太大噪音、不可以打人,希望孩子學會節制、規律、體諒與尊重別人。這是最貼近生活,也最難執行。
這部份,爸爸的鐵腕政策與我常意見相左。我覺得,以身作則、潛移默化、循循善誘即可,因為讓孩子學會節制、規律、體諒與尊重別人,絕不是靠某一個單一事件,孩子一些”不應該”的行為,都是階段性的,時間過了自然會消失的,我們要適時制止她、適時教育她,我同意,藉由這樣的過程,目的是讓她學會我們希望她擁有的道德與價值,這才是重點。
所以,若在某單一事件(如睡前躺在床上還一直講話、沒有彎腰吐漱口水,把洗手台旁邊濺濕、沒讓她按電梯就發脾氣等等...)太過執著,可能又傳遞了其他負面意義(以暴制暴、易怒、可以用來罵人的言詞,如”渾帳”等等),似乎有點本末倒置(因為重點在於我們傳遞的訊息,而非事件本身),甚至影響孩子的自信心,尺度拿捏上,真的應該多想想。也是為什麼我在這部份選擇給孩子多一些彈性。
其實有一陣子,我覺得自己開口閉口都是對妞說,不可以這樣、不可以那樣,整天都在咆哮與她作戰,似乎她生來就是故意與大人作對似的。我覺得那樣做人很辛苦,孩子也很可憐。後來學著與孩子溝通、講道理,尊重她的好惡與選擇,覺得真的有用呢!
比如說我帶妞到理髮院,那裡冷氣很冷,我拿出妞的薄外套要她穿,她說:我不穿!我就跟她說:這裡很冷呢!妳問問那個阿姨,是不是有開冷氣,有開冷氣才要穿,沒有開就不用穿外套。讓她學習主動與陌生人溝通,也開心、自願的選擇穿外套。
有一陣子,妞早上睡醒都不吃早餐,逼她吃,她也愛吃不吃,後來我發現,你如果很體諒的跟她說:是不是妳的胃腸還沒睡醒?所以沒胃口?她就會好像找到知音般的點頭。然後我就自己吃,然後一邊吃一邊誇這個早餐真好吃!吃了我的身體好健康之類的話,引起她的食慾,效果通常不錯。(如果她還是堅持不吃,就算了!)
如果在外面買,就讓她自己點餐,若在家裡,我會跟她說:媽媽來做早餐囉!妳要不要幫忙? 然後就煮好的水煮蛋讓她自己剝之類的,讓她自己選擇、自己動手做,然後吃的津津有味。
前一陣子,晚上她都黏著媽媽,不讓我去洗澡,妞大哭、爸爸也大發雷霆,後來我跟她說小乖與小壞壞的故事(請詳”姐姐難為”一文),連續幾天,每當我要洗澡就再跟她說一遍,一陣子,就沒有這個問題了。
三歲三個月大的妞,現在還是貓狗不理的年紀,但是隨著她自理能力與表達能力都進步許多,我覺得真的可以跟她說道理(用她能理解的邏輯),她發脾氣的次數變少,媽媽發脾氣也變少,有時整個假日跟妞相處,整天都不用打罵。有一次,我跟妞說:「有妳這樣懂事又乖巧的小孩,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幸運喔!我真是一個幸運的媽媽!」沒想到她看了我一眼說:「我乖嗎?」我說:「乖阿!當然乖阿!除了偶爾調皮不聽話,大部分時間都是乖孩子阿!」然後妞就很高興起身給我一個擁抱。
一句肯定的言語,換來這麼甜蜜的微笑,這麼真心的擁抱,這種溫暖的感覺讓人很難忘。
3.具有美德的聰明公主
常看一些公主的故事與卡通,我很擔心她會以為像白雪公主、睡美人等,都要等王子來救,所以每當有機會,像真假公主、天空之城之類的,我就會趕快誇獎卡通劇中的公主,”真是好聰明的公主喔!會自己想辦法逃出來,不用等王子來救她”、”哇!這個公主真勇敢,還會幫忙王子喔!”
當然白雪公主也有值得機會教育的部份,像是”白雪公主會煮飯給小矮人吃耶!還會洗碗!妞以後要不要跟她一樣阿?”睡美人的部份就說”喔!所以不可以玩媽媽的針,不然...”
難得發表這麼多個人想法,是希望能多交流一些三言兩語說不清的教育理念。
如果可以一直順著孩子,不用管教,孩子也不會變壞的話,我真的希望那麼做,因為那樣,我就不用因為看到孩子哭泣而心痛。但是,事實告訴我們,適度的管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,也就是因為要給她最好的,希望她擁有美好的未來,所以父母才忍著心痛,訓她、敎她。希望將來妞妞與妮妮小小喵都能體諒父母的用心。
事事為孩子們著想,而且想的深遠、想的深切,這就是我對兩個女兒永遠不變的寵溺。
寵溺,很多人說我寵孩子,我也從不否認。
事實上,從很多生活上的例子上看來,例如:本來可以自己吃飯卻要媽媽餵、媽媽叫她收玩具要叫第三次才有反應、半夜可以自己去尿尿卻要媽媽背、罰站時一直看著媽媽求救、爸爸在時規矩有禮貌的妞,在媽媽同學會單獨帶她去餐廳時卻有如脫韁野馬....在在都顯示有”吃定媽媽”的意味。所以我不想為自己寵孩子的行為辯護,因為那是事實。我也不想說自己比起那些”更”寵小孩的媽媽,我已經怎樣怎樣....,因為那是沒有意義的比較。
知道孩子不怕我,但是並不表示我無法讓孩子聽話,只是方法不同而已,我總是希望在不用打罵體罰的情況下,說道理讓孩子接受,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走。雖然我必須承認有些情況下爸爸的”家法”(那根紙捲的空心棍子,打起來砰砰有聲,其實不太痛)很有用。尤其爸爸不在,孩子直接挑戰我容忍的極限時。
自己並不是那種一味順著孩子、讓孩子無法無天的媽媽,對於不應該有的行為,我是會出聲喝止甚至予以處罰的。只是我的耐心與尺度都比家裡的嚴父要寬許多,所以爸爸在的場合,往往等不到我罵人,爸爸已經發出震天雷響(那種驚天動地的氣勢,猶如兩個男人要打架一樣的,司空見慣的我是不當一回事啦!但是孩子還那麼小,萬一嚇破膽怎麼辦?)。做媽的我,要與爸爸立場一致,才不會讓孩子產生混淆的價值觀,所以要救她也不能太明顯,但往往看到妞哭的委屈模樣,對於爸爸太兇、太大聲的罵人,我也覺得很心疼。
對於”吃定媽媽”這件事,我其實覺得也並不是什麼壞事,因為這表示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個角落,是她可以撒嬌、使壞、任性的(無傷大雅的小小寵溺卻有助孩子的安全感,又何樂不為呢?);反過來說,不也可以說是孩子已經漸漸接受社會化的行為標準了嗎?因為在媽媽以外的地方,她知道她”一定”、”必須”乖,媽媽在的地方,只是多一些彈性罷了!
有幾個對孩子的態度是我認為對的,也實際執行的:
1.不在孩子面前批評我個人主觀上不喜歡的人
孩子很容易受父母的影響去討厭某人,如果只是為了宣洩大人的情緒,對孩子沒有幫助,就不需要說出來吧!
像有個朋友跟先生及公婆一起住,婆媳間有些摩擦,也覺得婆婆對女兒的孩子(外孫)總是比對自己的孩子好,於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說婆婆的不是,三歲的孩子有一次就天真的問阿嬤:”阿嬤!為什麼你都不喜歡我跟我媽媽?”,言下之意,是說阿嬤比較疼姑姑跟姑姑的孩子。我覺得,大人很容易把自己的愛恨情仇反映在孩子身上,讓孩子提早學會怨與恨,無形中,讓孩子得到的福氣變少。最可怕的,是看到自己的母親人前人後截然不同的表現,對虛偽這件事還懵懂無知的孩子,可能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感與價值的緩淆。
2.畫定”不可以”的範圍
限制孩子一天吃幾顆糖(麥當勞或龍眼乾、或其它她喜歡吃,但吃多不健康的食物)、大致固定的生活作息、不要製造太大噪音、不可以打人,希望孩子學會節制、規律、體諒與尊重別人。這是最貼近生活,也最難執行。
這部份,爸爸的鐵腕政策與我常意見相左。我覺得,以身作則、潛移默化、循循善誘即可,因為讓孩子學會節制、規律、體諒與尊重別人,絕不是靠某一個單一事件,孩子一些”不應該”的行為,都是階段性的,時間過了自然會消失的,我們要適時制止她、適時教育她,我同意,藉由這樣的過程,目的是讓她學會我們希望她擁有的道德與價值,這才是重點。
所以,若在某單一事件(如睡前躺在床上還一直講話、沒有彎腰吐漱口水,把洗手台旁邊濺濕、沒讓她按電梯就發脾氣等等...)太過執著,可能又傳遞了其他負面意義(以暴制暴、易怒、可以用來罵人的言詞,如”渾帳”等等),似乎有點本末倒置(因為重點在於我們傳遞的訊息,而非事件本身),甚至影響孩子的自信心,尺度拿捏上,真的應該多想想。也是為什麼我在這部份選擇給孩子多一些彈性。
其實有一陣子,我覺得自己開口閉口都是對妞說,不可以這樣、不可以那樣,整天都在咆哮與她作戰,似乎她生來就是故意與大人作對似的。我覺得那樣做人很辛苦,孩子也很可憐。後來學著與孩子溝通、講道理,尊重她的好惡與選擇,覺得真的有用呢!
比如說我帶妞到理髮院,那裡冷氣很冷,我拿出妞的薄外套要她穿,她說:我不穿!我就跟她說:這裡很冷呢!妳問問那個阿姨,是不是有開冷氣,有開冷氣才要穿,沒有開就不用穿外套。讓她學習主動與陌生人溝通,也開心、自願的選擇穿外套。
有一陣子,妞早上睡醒都不吃早餐,逼她吃,她也愛吃不吃,後來我發現,你如果很體諒的跟她說:是不是妳的胃腸還沒睡醒?所以沒胃口?她就會好像找到知音般的點頭。然後我就自己吃,然後一邊吃一邊誇這個早餐真好吃!吃了我的身體好健康之類的話,引起她的食慾,效果通常不錯。(如果她還是堅持不吃,就算了!)
如果在外面買,就讓她自己點餐,若在家裡,我會跟她說:媽媽來做早餐囉!妳要不要幫忙? 然後就煮好的水煮蛋讓她自己剝之類的,讓她自己選擇、自己動手做,然後吃的津津有味。
前一陣子,晚上她都黏著媽媽,不讓我去洗澡,妞大哭、爸爸也大發雷霆,後來我跟她說小乖與小壞壞的故事(請詳”姐姐難為”一文),連續幾天,每當我要洗澡就再跟她說一遍,一陣子,就沒有這個問題了。
三歲三個月大的妞,現在還是貓狗不理的年紀,但是隨著她自理能力與表達能力都進步許多,我覺得真的可以跟她說道理(用她能理解的邏輯),她發脾氣的次數變少,媽媽發脾氣也變少,有時整個假日跟妞相處,整天都不用打罵。有一次,我跟妞說:「有妳這樣懂事又乖巧的小孩,我真的覺得自己好幸運喔!我真是一個幸運的媽媽!」沒想到她看了我一眼說:「我乖嗎?」我說:「乖阿!當然乖阿!除了偶爾調皮不聽話,大部分時間都是乖孩子阿!」然後妞就很高興起身給我一個擁抱。
一句肯定的言語,換來這麼甜蜜的微笑,這麼真心的擁抱,這種溫暖的感覺讓人很難忘。
3.具有美德的聰明公主
常看一些公主的故事與卡通,我很擔心她會以為像白雪公主、睡美人等,都要等王子來救,所以每當有機會,像真假公主、天空之城之類的,我就會趕快誇獎卡通劇中的公主,”真是好聰明的公主喔!會自己想辦法逃出來,不用等王子來救她”、”哇!這個公主真勇敢,還會幫忙王子喔!”
當然白雪公主也有值得機會教育的部份,像是”白雪公主會煮飯給小矮人吃耶!還會洗碗!妞以後要不要跟她一樣阿?”睡美人的部份就說”喔!所以不可以玩媽媽的針,不然...”
難得發表這麼多個人想法,是希望能多交流一些三言兩語說不清的教育理念。
如果可以一直順著孩子,不用管教,孩子也不會變壞的話,我真的希望那麼做,因為那樣,我就不用因為看到孩子哭泣而心痛。但是,事實告訴我們,適度的管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,也就是因為要給她最好的,希望她擁有美好的未來,所以父母才忍著心痛,訓她、敎她。希望將來妞妞與妮妮小小喵都能體諒父母的用心。
事事為孩子們著想,而且想的深遠、想的深切,這就是我對兩個女兒永遠不變的寵溺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